24日夜间的伊春空难震惊了全社会。但很少有舆论注意到,与2004年11月21日的包头空难一样,两起空难都系典型的“支线空难”。
笔者搜寻和对比研读已公开的信息发现,前后两起“支线空难”有三个共同特点:
其一,失事飞机都系巴西进口机型。
其二,发生空难的航空公司都系地方航空公司。包头空难肇事方云南航空,当年系挂靠在东航名下的独立法人公司。伊春空难肇事方河南航空系深航的挂靠公司,而深航则系国航的挂靠公司。
其三,无论是当年的云南航空还是今日的河南航空,前者在包头机场,后者在伊春机场均没有专属自己的机务、运控、维修安全保障平台,用业界的行话讲,缺乏基本安全保障平台而“大胆”开辟的航线是“甩鞭子航线”,这样的航线,放到国外是不可能申领到航线许可证的。
民航业系国际公认的“三密一险”行业,资金密集、人才密集、技术密集是其三大基本特征,要么不出事,一出事就是天大的事系其运营特点。这就要求高筑市场准入门槛———有鉴于人命关天,放在国外,仅有可怜兮兮的几亿或十几亿元注册资本,然后飞机靠租赁,飞行员依赖互相挖人,航油及机场使用费靠商业信贷甚至高利贷甚至拖欠,航班到达地机务、运控等基本安全维护依赖别的航空公司“代劳”……就想组建一个航空公司,简直比登天还难。可在国内,自2005年“非公经济36条”率先撬开民航大门后,短短数年间,这类凑合型的中小航空公司已达几十家之多。
中国幅员辽阔,支线航空却十分落后,市场开发空间广阔。但中国人做事往往一哄而上,当发展被片面强调时,安全等基本限制条件往往被“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氛围所“通融”,国内支线航空发展就系十分典型的“动态案例”。
“通融”的结果,中小航空公司的运营模式形如“借鸡生蛋”———本公司刚组建安保条件简陋不假,但一挂靠不全有了呀!于是,光是同为地方性质的海南航空旗下,眼下就挂靠有新华、天津(神龙)、金鹿(首都)、祥鹏、扬子江、西部航空等一大堆“儿子公司”。这类“儿子公司”乃至“孙子公司”只要一出事,“父亲”甚至“爷爷”就一推二六五。闻“儿子”在伊春出事,深航立即以“不便发表看法”为由把自己“洗白”:“河南航空虽有深航股份但一直是独立公司,就像国航有深航股份,但深航一直独立运营......”
每一次空难都可找到各种客观理由加以掩饰,也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支线空难”一定与支线航空的安全短板直接挂钩。但从空难自身的规律性出发,在支线航空一哄而上的大背景下,若不能立即下狠心补齐安全短板,后果不堪设想。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各方声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伊春机场跑道双向均未安装精密的盲降系统(ILS),给低能见度环境下的降落带来了很大困难,而这个系统已经在国内大中型机场普及。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经济拮据。
朝阳市网友[八代火影] :机场运营成本过高,客源有限,小机场入不敷出,民航局几年前搞了个机场属地化,就是业务由局方管,其他统统甩给地方———其实就是甩经济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