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中航直升机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分公司从无到有的发展,天津分公司筹备组组长栗万欣如数家珍,他介绍,中航直升机有限责任公司是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与天津保税区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成立于2009年2月26日,公司注册资本80亿元人民币。此后,不仅将直升机总装工程转移到滨海新区,国内生产总装的民用直升机将全部转移到滨海新区交付,同时,中航工业集团总部和研发中心也将“移师”滨海新区。
走进中航直升机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分公司(以下简称“直升机天津基地”),基地内到处是施工现场,栗万欣介绍,除正在使用的102号总装厂房外,103号喷漆厂房正在建设,105号成品库完成桩基工程,201号动力站已经完工,202号塔台、203号飞机检测车库、204号维修及停放机库、205号特种车库正在建设,301号综合办公楼和302号职工活动中心已经开工,在直升机天津总装基地内,9栋建筑同时在建,101号总装厂房二期工程也将在近期开工,不久,天津总装基地将出现10栋建筑齐头并进的景象。除各种厂房正在建设外,机场停机坪工程也进入尾声,今年十月前,停机坪将建设完成300米,用于首架直升机试飞使用,同时,在停机坪的旁边,机场跑道也在按计划逐段铺设。
栗万欣说,中航工业确立了“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将以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圈为目标,依托天津滨海新区,集中和优化国内直升机资源,大力发展民族直升机产业,意味着中航直升机将从滨海新区起航,开拓出一片天空。到2020年,中航直升机公司将形成年产各型直升机350架的能力,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其中在天津总装的民用直升机也将占有一定份额。
滨海造“小松鼠” 检测排故静待交付
9月21日清晨,滨海新区普降中雨,位于保税区空港经济区的直升机总装基地格外宁静,8点30分,两辆班车驶来,李康荣跳下一辆班车,快步赶往总装厂房,换上工作服,带领几名徒弟走向直升机总装线的工作站位。
“小心啊,光线有点暗,注意看清楚。”李康荣开始指导工人们对首架“滨海造”直升机进行检测。跟随李康荣的脚步,记者看到,首架“滨海造”直升机位于总装厂房首条生产线的第五站位,第五站位的标牌上写明“主要负责各系统验收;总检;民航代表检查;排故和交付试飞。”这意味着,首架“滨海造”直升机正在进行各项检测和排故,静待交付。首架“滨海造”直升机型号是AC301,外观为淡黄色,机身中部有两条红色的线条。“这种机型是中航工业集团自主研发的机型,外形有点像法国的‘小松鼠’。”李康荣一边抚摸直升机的机头一边向记者介绍。
李康荣,今年57岁,是来自中航工业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飞”)的一名特级技师,从事直升机的研发、制造和总装工作已有30余年,参与研发和总装的直升机已不计其数。但此次是他首次来到天津工作,谈到对天津总装基地厂房的印象,这位参加过多次国外航展的老人脱口而出 “非常现代化”,他补充说:“天津总装厂房已经赶上发达国家直升机总装水平的硬件,中国民用直升机在这里研发、总装、交付体现出中国直升机迅速发展的成果,也展现出天津滨海新区的特色和魅力。”
从景德镇到新区 地面转厂30多个小时
事实上,首架滨海造直升机有部分组装程序是在昌飞进行的,“这架直升机是今年初开始进入部装,8月份完成基础装配工作,8月底‘地面转厂’,与首架滨海造直升机同车抵达的还有另外两架直升机的零部件。”李康荣介绍。
谈到地面转厂过程,李康荣说:“那30多个小时真是惊心动魄。”8月30日晚,飞机零部件全部装到专用车上,转天早上7点,车队开始上路。为保障直升机的安全,车队人员、安保人员、技术人员全部上岗,其中由6名来自昌飞的高级技师组成的技术人员队伍全程负责直升机安全。
为什么从江西景德镇来到滨海新区需要行驶30多个小时?记者的疑问打开了李康荣的话匣子。他说,在地面转厂的过程中,每隔两个小时就要停车检查,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每次检查,6名技术人员都要下车检查机身的固定装置是否牢靠,零件包装箱是否有破损,密封是否良好,每次检查都需要15至30分钟,虽然路上没有出现大问题,但是天性谨慎的技师们都要亲手摸摸每一根绳子,亲手紧紧每一个螺丝。“路上的30多个小时真的非常辛苦,到达滨海后水土不服,2名技师都生病了。”
落户滨海水土相服 已经进入试飞状态
技师们的水土不服加深了他们对直升机安全的担心,“我们当时非常担心直升机也会水土不服。”到达天津总装基地后,工作人员马不停蹄地卸车,没有休息和调整,当天,6名技师带领25名学员投入到工作状态,利用6天时间,将首架直升机进行了总装及调试。
“每一部总装程序,我们都进行了系统地测试,虽然天津基地厂房是新厂房,各方面的条件没有原厂完善,但是整个总装过程非常顺利,首架滨海造直升机顺利走完五个站位。”
目前,已经完成所有总装程序,到达试飞前的检查阶段,并进入试飞状态。技师们之间也在开玩笑地说,看来直升机适应能力不错,很“服”滨海的水土。
完成首架直升机总装工作后,5名从昌飞来到滨海的老技师们便回到了昌飞,“只留下我一个在这边带徒弟工作,我们将在这里总装第二架直升机,预计今年内,天津总装基地将交付两架直升机。”李康荣介绍。
天津小伙儿
从“门外汉”到“航空人”
潘磊,23岁,天津人。他顺利取得“直9上岗操作证”和“直11上岗操作证”,是一个一手握住“国家财产”,一手握住“人命关天”的航空人。此后,他的目标是通过20年的努力成为一个能够乘坐自己总装的直升机上天排故的高级技师。但是在一年前,这个小伙儿的理想还是要自主创业,将来做一个生意人。
潘磊今年7月份从天津电子职业信息学院机械系毕业,9月初,便参与了首架“滨海造”直升机的总装工作。与他同时参与总装的还有24位来自天津的小伙儿。他们的参与让“滨海造”三个字又赋予了一层含义,那就是:滨海人造。经过半年培训后,潘磊已经从直升机总装工作的“门外汉”变成“航空人”,如今,他完全按照师傅的要求严格自律,努力学习,向着梦想前进。
然而,要想成为一个航空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直到现在潘磊还清楚地记得在昌飞实习时上的第一堂课。当天师傅带着所有学员到厂里参观,参观结束后师傅便问学员会不会拧螺丝,当时所有学员都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师傅做了示范后,便让学员们一一实践。“上了直升机后,师傅手把手地教我如何拿扳手,手该放在那里,没想到,第一下我没拿准,溜了,师傅告诉我是脚踩的位置不对。”此时潘磊才明白,原来在飞机上作业,双脚有固定的位置,但不在一个平面上,所以在操作之前,首先要找到身体平衡,否则很可能“心往一处想,但劲儿不往一处使”。后来潘磊总结,在直升机总装过程中,拧螺丝也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脑力劳动。目前,潘磊已经顺利拿到两种机型的上岗操作证,最终被分配在第五个站位上工作,参与首架总装完毕直升机的各项检测工作。
中航直升机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分公司筹备组成员武伟介绍,除已经上岗的25名员工全部来自天津外,目前正在培训的37名员工也全都是天津人,中航直升机“班师”滨海,除完善滨海新区航空产业链外,还将为新区创造多个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