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挂云帆济沧海
——南航复合材料项目获民航科学技术一等奖
(通讯员 李志歆 沈卓 吴昊)12月25日,民航科学技术奖终审结果揭晓,由南方航空集团公司和中国民航大学联合申报的《商用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结构损伤修理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项目荣获一等奖,这是适航与机务维修领域唯一的一等奖。
该奖项历经中国航空协会组织的科学技术成果专家评审会鉴定、民航科学技术奖项初评答辩,以及民航科学技术奖项终审答辩等层层严格筛选,得到民航维修领域各方面专家高度认可,突出展现南航和中航大在机务维修领域不断创新的最新成果,确立中航大在民用航空复合材料维修领域的科研地位,巩固南航在民用航空复合材料修理产业方面的国内领先地位。
目前,世界上运行的新一代客机,如B787、A350以及研发中的国产CR929飞机全部机身结构均由复合材料制造,全球民用航空已进入全复材新时代。然而,由于国外实施严格技术封锁,一直以来,中国民航在复合材料修理领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复材部件维修市场长期处于国外垄断之下。南航机务系统审时度势,积极应对,于2014年,在机务工程部沈阳飞机维修基地成立复合材料修理车间,旨在突破民航复材修理技术壁垒,保障机队运行,实现中国民航复材维修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能力突破。
校企联合 开拓研发新模式
而今,南航机务系统整合资源与中国民航大学联手,已成立中国民航维修领域唯一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作为工程中心重点研发方向的复合材料修理项目,就是以沈阳维修基地复材修理车间为研发主体,借助中航大科研优势和南航机队规模,合作加强复材修理领域研发力度,持续瞄准国内民航维修领域的市场空白,系统开发复合材料先进维修技术和施工工艺,通过充分的市场开发和产业转化,不断打破国外的市场垄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用飞机高级复材维修理论和技术体系,并建立起中国民航复合材料维修市场主导地位。中国民航大学根据南航实际维修遇到的科研难题,集中自身科研研发实力,广泛开展基础性理论研究。目前,已在民用复材维修领域,自主研发并掌握8项核心技术,开发5种工程维修方案,并广泛应用到南航发动机短舱部件维修产业中。
探索研发 开创复材新时代
成立不到5年的沈阳维修基地复合材料修理车间,是南航机务快速发展的缩影,也是沈阳基地在新时代向“东北亚飞机维修中心”前进的清晰体现。该车间除获得本次全国民航科学技术一等奖外,还曾荣获南航集团“示范党支部”、入围全国民航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创新团队等多项荣誉称号。
沈阳维修基地以复合材料修理车间为主体,通过不断创新和自主开发复材维修技术,已发展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具有V2500短舱部件修理全能力的MRO。复材部件超规范修理能力和翻修深度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掌握一批具有世界先进维修水平的复合材料修理核心技术,成功打破国外在复合材料维修领域长期技术垄断的局面。
五年来,他们持续进行技术研发,围绕材料技术、维修工艺、部件放行和检测等重点课题进行攻关,成功掌握复材产业链开发和产业转化全套技术,在国内率先进行V2500发动机短舱进气道、风扇罩、反推C涵道、反推平移门等深度翻修技术开发,在V2500反推主结构再造、进气道消音网整体更换、平移门整体结构再造以及空客机体复合材料部件超规范修理方面进行深度研究,成功实现国内民航维修领域V2500发动机短舱全能力修理项目“零突破”。
除发动机短舱修理外,沈阳基地还在2015年完成世界民航维修界首例A320S鲨鳍小翼主体结构复合材料修理。这是他们继实现发动机短舱部件修理突破后,又一个“自主设计、批准方案并实施修理”的成功范例,再次突破了中国MRO企业原厂技术壁垒、开展技术创新、实施深度维修的道路,对未来中国民航维修业自行设计、批准并完成超规范修理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同时,这也是全球首次由MRO企业完成的飞机鲨鳍小翼超规范修理,填补了世界航空维修业的一项技术空白,标志着沈阳维修基地复合材料修理的设计和施工能力已达国际水平。
近年来,由22名基地复材车间骨干组成的技术核心团队承担了十余项重点科研任务,现拥有4项技术发明专利,在行业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他们在国内率先打破国外垄断,引入CAAC/DMDOR和FAA/DER对复材维修的超规范方案进行批准,探索出一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材深度修理能力的开发模式。在实际维修工作中,他们将复材修理的科研成果进行应用,取得了可观经济效益。
2018年,沈阳维修基地开始参与国家大飞机复材维修基础研发工作,其中“国产民机结构修理方案与修理手册编制技术研究”项目已由国务院工信部批准实施,有望在三年时间内建立国产大飞机的结构修理标准和体系。
据悉,南航机务工程部沈阳飞机维修基地规划在2020年建立亚洲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材料修理站,实现以V2500和CFM56-5/-7发动机短舱部件为主,涵盖空客/波音窄体机其他机体操作面的复合材料部件维修能力,并具有独立运营能力,真正成为具有南航自主知识产权的维修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