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李新玲)作为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我国的应急救援体系仍不健全。具有快速、高效、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少等优势的航空救援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应急救援手段,因此,在北京召开的“应急管理与航空救援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与会者呼吁要大力发展航空救援。
中航工业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在会议中,总结了“5·12”汶川地震中航空救援发挥的作用,以及暴露出的问题。“5·12”汶川地震救援阶段,共出动飞机、直升机428架,实施抗灾救援飞行8000多架次。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是救援装备数量太少,救援机型不配套,基础设施不健全,航空救援体制不完善,缺乏专业救援队伍等。
据了解,“4·14”青海玉树地震救援中,航空救援同样发挥了巨大作用。地震发生后,第一支赶到玉树前线的援救力量是搭乘空客飞机前往的。因为玉树距省会城市西宁有800多公里,距青藏铁路500多公里,在之后的短时间的救援中,主要依靠航空救援。但是因为玉树的高海拔,对机型要求较高,一般飞机不能胜任。另外,我国航空救援飞机布点不科学,影响救援效果。
刘大响院士提供的数据表明,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形成了符合国情的航空救援体系。美国可用于救援的直升机近1万架,加拿大有1000多架,而我国救援直升机只有30多架,而且大多是小吨位的。俄罗斯有4万余人的部队用于应对各种灾害,德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航空救援体系,在整个德国国土内任何一点突发情况,15分钟内都可以得到国家的航空救援服务。巴西、韩国等国也成立了专职的航空救援队。
刘大响院士提出,建立航空应急救援体系一方面是加快直升机、通用飞机等航空器的研制,另一方面是建立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中心,组建航空应急救援队伍,应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