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范爱民,深圳航空有限责任公司飞行部飞行教员。 民航资源网2010年6月28日消息:6月10号早上7点,范爱民准时出现在深圳南山区的荔香公园里开始晨跑。他是深圳航空有限责任公司(Shenzhen Airlines Ltd.,简称“深航”)一名资深机长和A类教员,从事飞行工作已有数十年。他多年来仍保持着年轻时的习惯,从不间断锻炼。“荔香公园一圈跑下来大概1400米吧,我一般是一口气跑四圈。”48岁的范爱民体力一点也不比飞行部的年轻同事差。
航前准备
晨练一结束,他回到家稍事休息后就踏上了去深航基地的机组车。据笔者了解,他今天执飞的首个航班起飞时间是12:20,为什么要提前两个多小时出发呢?范爱民解释道:“这是有规定的,当班机组都必须提前到基地开航前准备会、讨论今天飞行的具体细节,为飞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上午11:00,ZH9947航班的航前准备会准时开始。机长范爱民和机组人员首先一一明确了每个人在本次航班中的职责和分工,随后他拿出前一晚准备的资料,向机组成员介绍到达机场情况、天气情况等。年轻的飞行员高鹏是今天的副驾驶,他今天是第一次和范爱民“搭班”飞行。“可算被我赶上啦,能让范教员亲自指点一回,我以后就会飞得更安心点儿。”高鹏笑呵呵地对笔者说,“范教员是咱们飞行部的名师,从没出过差错、落地也特稳当,我是他的粉丝之一。”
范爱民属于A类飞行教员,不同于B类和C类教员的是,A类教员主要从事飞行过程中的教学。由于教学环境的特殊性,他不仅会将自己多年飞行的经验、诀窍倾囊相授,还必须尤为注意教学的艺术和技巧,从不会在现场给徒弟一点压力,“在飞行过程中,飞行员保持平和的心理状态和清醒的头脑是非常关键的。所以一直以来,即使副驾驶的表现不够完美,我也绝不会当场指责,而是在航班降落后再做详尽的总结和点评。”范爱民对笔者如是说。
15分钟的航前准备会很快结束了,短短时间里要消化这么多的信息无疑是件不容易的事,可见范爱民和机组人员事先做了不少准备功夫。会后一行7人立即转场到旁边的“仪容仪表检查室”,经过严格的检查后,机组准时进场。
机组进场
尽管“机长”这个名头听起来颇为威风,他们的工作环境却是难以想象的简陋。在当天范爱民驾驶的波音737客机的驾驶舱里,笔者看到了传说中的机长座:狭小得仅能容身,稍稍伸伸腿都不行。范爱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停接收和发出信息、进行复杂的驾驶操作,这种单调而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有时要持续十多个小时。“这没什么辛苦的,现在的飞机座位可比我当年在部队开的轰炸机舒服多啦,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呢。”范爱民爽朗地笑了。
一进场,范爱民就收到通知:当天原定12:20从深圳飞武汉的航班,由于深圳机场流量控制将要晚点两个多小时。对于这种延误,范爱民早已习以为常:“深圳雨水多,尤其一到夏季,因为天气原因延误的几率更高。”他一边广播向旅客解释航班延误的原因和时间、一边安排乘务组及时给旅客发放饮料餐食以安抚他们的情绪,同时不断与签派人员联系,确认飞机的放行时间等信息。在他忙而不乱的工作中,两个多小时很快过去了。
起飞
14:40,飞机冲上云霄。客舱内,松了口气的旅客们或是闭目养神、或是阅读机上杂志,轻松地等候着1小时20分钟后到达目的地武汉。驾驶舱内,机长范爱民不断发出口令,与副驾驶高鹏配合操作,飞机不断上升,当仪表上显示高度为8900米,飞机进入巡航阶段。范爱民总算有了喘口气的时间,这才喝了口水,开始解答副驾驶和观察员这两个年轻人业务上的疑问。在前一天的采访中,范爱民对笔者说他“偏爱”的学生是好学型的,对这种求知若渴的学生,他解答起疑问来总是不厌其烦。现场观察,此言不虚。
过站武汉的50分钟里,范爱民除了办理交接舱单等工作外,还抓紧时间条理清楚地向高鹏指出了几处可以改进的地方,言辞仍是温和耐心:“可以说你飞得已经非常好了,接下来这趟看你的啦。”
18:10,飞机到达深圳宝安机场。范爱民没有时间吃晚饭、更没有时间回到家里歇上一会,直接拖着拉杆箱登上另一架飞机:这是他今天要执飞的第二个航班,从深圳飞往万州。这一航班飞行时间加上过站时间约为5个小时,也就是说,最顺利的话,范爱民也只能在午夜时分结束自己这一天的工作。
这天,飞往万州的航班晚点了半个小时,范爱民和他的机组完成全部工作已是第二天的00:30。凌晨两点左右他回到家时,爱人和女儿都已入睡。他独自泡上一杯家乡扬州出产的贡春茶,摊开飞行日记本,开始这天的最后一项工作。
笔者手记
跟飞的前一天,笔者应约前去范爱民机长的家中做专访,这也是他在一周里仅有的一天休息时间。门铃响过一声,铁门后就出现一个相当高大的身影,看到我有些惊讶的表情,范机长习以为常地笑了:“我在南方人里头是不是算挺高的了?”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
一进屋就看见茶几上整齐地摆着水果、泡好的茶水,看来机长的职业习惯让他习惯了事事预先准备妥当。客厅里整洁得有些空旷,墙上“天道酬勤”的条幅是唯一的装饰品。范爱民的家就像他的人一样:利索、朴实。
他出生在江苏扬州一个军人家庭,进入深航前曾在部队工作过23年,江南人的细致和军人的一丝不苟都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年在部队开轰炸机并不是他自己的选择,而是“被选择”的结果——他一米八五的个头为歼击机所不能容纳。尽管是被动分配到这一岗位,范爱民依然干得有声有色:作为试飞我国第一代空对地轰炸机的飞行员,他由于表现突出而荣立二等功。此外,还因优秀的工作表现多次荣立三等功,20多年的军旅生活颇多亮点。2002年5月,范爱民转业来到了深圳航空公司飞行部,尽管面对的是全新的民航业,他却没有任何的水土不服,很快就以最佳状态赢得了诸多赞誉。因此,当我们向深航飞行部提出要做一个先进人物报道时,他们很快就从群英荟萃的飞行员队伍里推荐了范爱民机长。
第二天的跟机采访要经过一些略为复杂的程序,范机长也在他忙碌的工作间隙中抽空帮我一一安排妥当,令人不禁感动于这名资深机长的细致入微。
在跟机采访过程中,笔者深切体会到机组人员工作的艰辛,一趟飞行绝对需要脑力与体力的巨大消耗。那天,范爱民机长直到次日凌晨才结束工作,在回程的机组车上他仍神采奕奕,因为这样不眠的夜晚对他来说并不陌生。来到深航工作的这8年多里,他除了父亲去世那一次外,从没提出要求调换过班次,主动请缨加班和因紧急任务被抓飞倒是常有的事。算起来,在这普通的一天里,范爱民已经20多个小时没合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