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列表页面 团体标准页面

欢迎访问中国民用航空维修协会官网。

新闻中心

拔地而起 宏伟建筑雄姿各异(8-13)

2010-08-13 08:48:09

拔地而起 宏伟建筑雄姿各异

改扩建后的1号航站楼宽敞明亮

拔地而起 宏伟建筑雄姿各异

山西大医院主体建筑高低错落,相互映衬

拔地而起 宏伟建筑雄姿各异

斜边形构造的整体建筑体现“时间切片”的概念

  本报记者探访太原十大重点建筑工程(下)

  简介

  太原武宿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

  建设内容包括助航灯光工程、导航和救援工程、航站区新航站楼及公用设施等工程。整体规模比原来扩大三倍,能够满足空中客车A380飞机的备降要求,工程总投资15亿元多。

  山西大剧院

  位于长风文化商务区文化岛中轴,是省城十大建筑工程单体工程规模最大的一个,位于长风文化商务区 “文化岛”中轴线,北临山西图书馆,南临 太原博物馆。占地面积约6.2万平方米,主要包括主剧场、音乐厅和小剧场及排练厅、琴房、化妆间、道具服装间等主要功能用房。

  山西科技馆

  位于长风商务区的滨河西路与长风大街交叉口西南角,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地上4层、地下1层。主要包括常设展厅、临时展厅、天象厅、动感影院、穹幕影院、培训室、实验室、科普报告厅、天文台、学术报告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及其他辅助设施。

  太原博物馆

  位于长风文化商务区文化岛,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计划投资4亿元。具有收藏、保护、研究、陈列等功能,今后的陈列主题以晋阳文化为主线,全面展示太原城市发展史。

  山西大医院

  位于龙城新区,北靠高新区,南邻晋中市,东西分别邻近连接太原与榆次的榆太公路和贯通太原南北的滨河大道,门前是通往武宿国际机场的龙城大街。该项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一次性规划建设的最大的医疗卫生项目。净用地355亩,设计床位2000张,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

  6 武宿国际机场改扩建

  现场

  1号航站楼楼内正装修

  太原武宿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中,2号航站楼已在2008年投入使用,8月5日下午,记者探访今年将改造完工的1号航站楼。

  驱车进入太原武宿国际机场,就可以看到两座雄伟的钢结构建筑,外立面均为玻璃幕墙。西侧建筑就是1号航站楼。据山西民航机场集团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太原机场2号航站楼从2008年9月运行之后,1号航站楼正式进行改扩建。按照改建设计,1号航站楼从里到外,从结构、设计、用材等方面基本延续了2号航站楼风格。

  与2号新航站楼一样,改造后的1号航站楼同为二层,一层为到达层,主要布置有到港迎客厅、到港行李提取厅、行李分检厅、贵宾用房、远机位候机厅及设备用房;二层为出发大厅,有迎送厅、值机区、安检区、商业区和内部办公用房。改造完后的1号航站楼与2号航站楼合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现代大型空港建筑,面积由原来的2.5万平方米提高到2.7万平方米。今年6月,1号航站楼的改扩建工程已全部结束。楼内正在进行装修后的卫生清洁、细节修理当中。

  亮点

  宽敞明亮 配套现代化

  进入1号航站楼内,记者首先感到相比改造前宽阔明亮了不少,还有就是地板踩上去无声,略带柔软弹力。

  未改造前的1号航站楼,因为面积所限,进港所有的功能区全部拥挤在一层上,隔断多,给人的感觉很局促。经过改造,部分功能区已移至2号航站楼,影响视野的隔断也被打通。同时,1号航站楼内外装修的许多用材,使用了与2号新航站楼一样的材料。比如进口橡胶地板,这种地板脚感好、防滑、耐磨、易清洁,具有消音作用。

  另外,1号航站楼还将在入口、候机室、登机口、安检口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安装与2号航站楼一样的液晶航班显示屏。自动感应式扶梯、行李安检系统、公共场所直梯等现代化的机场设备也会在1号航站楼内亮相。

  展望

  为山西经济腾飞插上翅膀

  今年6月,太原武宿国际机场的改扩建工程即已完工,预计可以满足省城2015年旅客吞吐量600万人次、飞机起降7.1万架次、高峰时旅客吞吐量2301人次的需要。目前,2号航站楼足以满足省城现有空港吞吐量。至于改造后1号航站楼的用途,山西民航机场方面负责人称,还未最后敲定,可能会用于部分航空公司的客户出入港或国际航班的进出港。

  另外,围绕1号、2号航站楼的区域交通网络已经投入使用两年,机场道路与太原外环高速、龙城大街、太榆路的衔接方便了出入机场旅客的出行。

  7 山西大剧院

  现场

  南北塔楼完工钢行架将连接

  “大剧院的结构非常复杂,连接两个馆体的型钢合龙就是一道建筑技术难题。”8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长风商务区的 山西大剧院施工现场,高54米,长210米的大剧院初现恢宏之势,南北两座有些像不规则的蘑菇状的建筑已经拔地而起。

  今年6月, 山西大剧院的大剧场和音乐厅两座主体塔楼结构已完工。目前,工人们正在加紧时间准备两个馆体的钢行架连接。施工方从南方租借了一台400吨的起重机,目的是为把宽5米,长36米的型钢吊到房顶,进行焊接施工。这台起重机仅进场安装的费用就达20多万元。同时,位于大剧院北塔楼内大剧场贵宾厅进入内装修区。

  亮点

  同类型剧场 建设投资最少

  山西大剧院建设施工方山西建工集团的负责人称,这座建筑造型独特,用钢达3800多吨,投资额却是同类型剧场最小的。“仅有7.3个亿,国内其他同类型的建筑,投资额会达20个亿。”

  大剧院与普通的建筑不同,这给施工带来难度。一般建筑一层的基本框架结构建好之后,楼上各层按照下层继续建就行。而大剧院的每一层结构都不一样,都有各自独立功能和特点。该项目于2009年8月底开工,建设进度却相对较慢。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为达到设计单位“别致出彩”的设计要求,不断接受新挑战。如一般的建筑是上细下粗,而 山西大剧院的两座塔楼却是上粗下细,低层的中间要留空,以达到剧场效果。建设单位经过不断研究和求教于业界专家,完成结构建设。

  展望

  开场大戏有望明年秋上演

  大剧院建成后,设有1628座主剧场、1170座音乐厅、458座小剧场及配套设施和展览大厅、屋顶宴会厅等主要功能用房,完全具备国际国内大型剧目的演出要求。明年秋季的中博会,我省著名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有望作为 山西大剧院的开场大戏与观众见面。

  8 山西大医院

  现场

  庞大建筑群已粗具规模

  8月5日上午,记者乘车行至平阳路和龙城大街交汇处时,一片庞大的钢筋水泥建筑群立即呈现在眼前,恰逢濛濛细雨,粗具规模的 山西大医院在雨雾笼罩下更显巍峨壮观,几栋主体建筑高低错落,相互映衬又排列有序,宛如一副巨大的棋盘。工地上,十几架塔吊伸着长臂转来转去,不时从建筑里面传出“叮叮咣咣”的响声……

  作为一项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民生工程, 山西大医院从去年6月25日开工建设。驻扎工地的大医院建设综合管理部负责人表示,按照工程进度计划,工程的主体结构建筑已经封顶,比原计划提前了4个月。主体结构封顶之后, 山西大医院工程也随即开展内、外装修及环境绿化等工作。“今年年底将完成主体建筑外部、部分室内装修及设备安装,完成市政排污、供水、供气等附属设施建设。”该负责人介绍,届时,市民即可初步看到大医院的整体建筑风格及外观颜色。

  亮点

  “九宫格”布局的医疗街

  项目负责人介绍,按照设计方案, 山西大医院在建筑风格上融入了我省地域文化特色,呈现九宫格布局,气势恢宏。医院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医疗街的功能布局,门诊、急诊、医技、住院科学配置,医患、清污、人车合理分流。同时,充分运用现代建筑技术和新型节能材料,结构设计最大限度利用自然采光、太阳能及保温隔热材料和节水系统。整个建筑贯穿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人性化、居家化、舒适化无处不在,也真正实现了无障碍通行。

  此前,省卫生厅曾向社会各界征集60多万条意见、建议,最终确立了 山西大医院“立足省情、依托京津、六位一体、国内先进”的目标定位,确定了“以人为本、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便捷适用、绿色节能、适度超前”的设计原则。

  展望

  缓解看病难提供就业机会

  山西大医院设计床位2000张,是省人民医院床位的两倍;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是省人民医院、山医大一院、山医大二院面积的总和。

  按照要求,大医院将于2011年8月竣工验收,同年国庆节投入使用。建成后的 山西大医院在设施、设备、人才、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将迈入国内先进行列。

  省委、省政府要求,把 山西大医院建设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建设成为设施一流、管理一流、技术一流、服务一流的现代化医院。大医院启用后,我省优质医疗资源紧缺、床位紧张的状况将大大缓解,普通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也将大大改观,同时也可带动周边经济圈发展、提供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

  9 山西科技馆

  现场

  大楼主体封顶远看像“手风琴”

  尽管是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但看起来却更像是一个大花园,草坪、假山、游鱼、池塘……8月5日下午,当记者来到省科技馆新馆建设现场时,首先被眼前有序的施工环境吸引住了。

  仰头望去,设计新颖的大楼主体已经封顶,建筑外观也已经成型。穿过工地设置的安全通道,记者来到科技馆的正门参观,只见左侧一个巨大的球形建筑体已经完成近半,在整个建筑当中显得极具特色。工地技术员席鹏介绍,这里是穹幕影院,建成后将能容纳150人,既可播放特制的影像节目,也可播放天象演示。

  从远处眺望,整体建筑“时间切片”效果也已经初露端倪,斜边形构造的整体建筑犹如一层层薄片紧密地靠在一起,就像一只巨大的手风琴。

  项目经理杨海滨介绍,自去年11月29日主体建筑封顶之后,工地上的240多名工人就紧张有序地进行内粉刷和外装饰工作,通风管道安装、隔墙钢网绑扎、供电线路系统铺设等小组同时展开工作。按照要求,整个工程将在今年10月底完工,直到使用单位入驻后,将进行展厅布展等一系列工作。

  整个建筑所使用的颜色初步定为淡黄色,“不过我们还正在和有关单位联系,建筑的外观颜色还没有最终确定。”一位施工负责人表示。

  亮点

  使用54项新技术

  山西科技馆整个建筑中,体现最多的元素是科技含量。仅从其“时间切片”的外观来说,就体现着“科技发展过程由时间切片构成”的理念,让一个个“时间切片”完美连接,把科技馆打造成呈现山西科技、经济和文化文明的展示中心和教育中心,正是工程建设者们的追求。

  杨海滨介绍说,科技馆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理念,施工中使用的54项新技术成为其最大的亮点,例如使用了中空内模金属网隔墙,“不仅刚度和隔音效果好,还大大节约了木材、方便了施工”。此外,今年在世博山西馆中使用的太钢粉煤灰砖在科技馆的后期墙中也有应用。

  展望

  现代化科学中心

  “设计符合中部地区实际,层高、跨度合理,功能齐全。”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杨海滨这样评价 山西科技馆新馆。他认为,新馆投入使用后,将为我省广大青少年提供一个很好的了解科技的场所。

  建成后的山西省科学技术新馆将以常设科普展览为主,短期临时科技展览为辅,兼有科技培训、学术交流、影视放映、科普展品研发及综合服务的功能。

  其常设科普展览将以展示高新技术及前沿科学为主导,以基础科学为基础,突出山西能源、化工、冶金、机械等地方科技特色,向社会公众展示科学技术的原理、应用、社会意义以及发展过程和趋势。新馆在功能与作用的发挥上将立足太原,辐射全省,并计划组建流动科技馆到全省各地巡回展览。

  省科技馆将力求功能齐全、规模适度、主题鲜明,同时在未来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区域性现代化科学中心,也必将成为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阵地。

  10 太原博物馆

  现场

  管桩地基一次成型

  8月5日中午,当记者来到位于太原长风文化商务区文化岛的 太原博物馆建设工地时,项目部外面还留有打桩作业时堆起的土砾,安全提示标语、博物馆规划设计效果图等在工地里随处可见。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这里仍在进行主体建筑建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管桩地基采用高标准技术,一次就能成型。这样的地基将紧紧地和地上主体连成一体,更加坚固。

  亮点

  风格尽显中国元素

  说起这座即将于明年3月主体封顶的博物馆,项目负责人介绍了其最大的亮点,那就是建设风格尽显中国元素。从立在工地的施工效果图上看,博物馆外墙整体以中国红和青铜色为主色调,主要建筑则是五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连通的圆锥形体块,造型十分独特。而效果图给人的感觉是,博物馆建筑造型整体挺拔向上,张力十足。

  展望

  20万件文物有新家

  太原博物馆与 山西大剧院、省图书馆、音乐厅、省科技馆等建筑聚集在一起。博物馆内部结构主要包括了文物库房、修复室、大厅、展厅、报告厅、艺术品制作室、活动中心、会议厅、信息资料研究中心、设备用房、安全监控室及停车场等,可谓设施齐全、功能兼备。

  因为新馆的建成,意味着太原市的20多万件库存文物有了新家。不仅如此,也将终结太原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唯一没有市级博物馆的历史。届时,太原的老百姓可以到新馆领略古老悠久的晋阳古文化和灿烂的龙城文明。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010-84250248
010-84250248
camac@camac.org.cn
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西里28号英特公寓B座18B
邮编:100028
    Copyright © 2015 中国民用航空维修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 10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