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列表页面 团体标准页面

欢迎访问中国民用航空维修协会官网。

新闻中心

空军航空机务工作将实现质量效能型划时代改革 (8-19)

2010-08-19 11:28:28
新华网北京8月18日电(记者张玉清、张汨汨)空军外场系统正在对飞机维护保障的内容时机、组织形式、方法手段实行全面改革,航空维修保障模式逐步实现由资源效能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这标志着空军机务工作划时代的变化已悄然发生。

  这是记者在18日闭幕的空军航空维修保障模式改革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随着空军转型步伐的加快、新装备的持续列装以及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沿用半个多世纪的航空维修保障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为此,我们以‘确保质量,提高效益,减少浪费’为目标,对传统保障模式进行组织重构、流程再造和机制创新,并在一个航空兵部队战斗团和一个飞行学院训练团进行了改革试点。”空军装备部外场部一位负责人介绍。

  这一改革突出信息主导,将全覆盖的网络平台、应用软件和信息化设备应用于维修保障的各个环节,运用现代维修理论和管理理论,探索出了以“飞行保障通用化、技术保障专业化、维修管理精细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维修保障模式,主要包括以下方向:

  一是优化维修内容。由专门人员分析不同部队任务特点及具体机型的保障需求,为单机“量身定做”维修计划,从“源头”上确保了维修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是改革维修制度。将现行按日历时间由机群集中统一组织维护的做法,改为按照单机飞行小时分批实施,避免了机群停飞,减少了维修工作对战训任务的制约。

  三是调整工作分工。实行放飞保障“小前台”,技术保障“大后台”,外场中队负责放飞保障和功能性检查,突出综合化、通用化;将技术含量较高的性能检测交给内场,突出专业化、精细化,优化了资源配置。

  四是强化维修管理。整合监控力量,加强决策力量,由专门人员对维修保障法规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察,对重要维修作业进行质量检验,把保障与管理区分开来,实现了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试点运行一年多来,维修保障在飞行日增加的情况下,取得了航材消耗减少、飞行准备时间缩短、故障率下降、工作日减少的效果,效益得到大幅提高。”这位负责人说,下一步,空军将进一步深化维修保障模式改革,力争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现役各型主战飞机的维修保障模式改革试点。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010-84250248
010-84250248
camac@camac.org.cn
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西里28号英特公寓B座18B
邮编:100028
    Copyright © 2015 中国民用航空维修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 10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