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飞机在空中没有发生燃烧或爆炸,没有人为破坏的迹象。两个黑匣子都已找到,将带回北京解译。巴西飞机生产商已经向中国派出小组协助调查失事原因
推测
机场上空浓雾笼罩,能见度很低,可能是失事原因之一。此外,失事飞机的机长也是第一次飞这个航线,对周围地形并不熟悉
回应
针对伊春机场“不飞夜航”的说法,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李健回应:伊春机场不适合夜航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中国民航保持了2102天的飞行安全纪录,在8月24日深夜戛然而止。记者获悉,此前中国民航已经实现了2102天的“零事故”飞行。上一次国内空难发生在2004年11月21日,当时由包头市飞往上海市的MU5210航班在起飞后不久坠入机场附近南海公园的湖里,55人遇难。
伊春空难初步调查发现,飞机在空中没有发生燃烧或爆炸,没有人为破坏的迹象。目前,两个黑匣子都已找到,整个事故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当中。
初步调查:
空中未爆炸 无人为破坏迹象
昨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带队亲赴伊春,组织召开事故调查工作会议。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飞机在空中没有发生燃烧或爆炸,初步调查发现,没有人为破坏的迹象。昨日上午8时45分,第二个黑匣子已经找到,该黑匣子属于飞机后舱的,前舱的早先已找到,黑匣子将带回北京解译。
据专家组成员介绍,事故调查原因分析线索相对较清晰。不过,失事客机原因分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国际上需要几个月时间才会得出一个相对完整和清晰的调查报告。
机长生还:
他第一次飞这条航线
记者昨在伊春市医院见到劫后余生40岁的失事飞机机长齐全军。齐全军面部严重受伤,意识尚清晰,但是说不清楚话,尚不能对飞机失事经过进行描述。 据了解,飞机失事前曾与地面沟通,请求正常降落。根据现场人员的初步推断,机场上空浓雾笼罩,能见度很低,可能是飞机失事的原因之一。此外还有一个推断就是,因哈尔滨-伊春航线8月刚开通,失事飞机的机长也是第一次飞这个航线,对周围地形并不熟悉,导致飞机降落出现事故。
专家质疑:
300米达不到降落最低标准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教授、著名航空律师张起淮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民航的万事率(统计飞机事故的数据)在世界上最低,而且近几年来事故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少。
对于事故原因,张起淮认为通常情况下有四类原因,一是天气原因,二是机器原因,三是人为操纵,四是指挥原因,还有其他突发情况,比如鸟类撞击等。而此次伊春发生的空难,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称,飞机降落时的能见度很低,当时现场气温较低,空气潮湿,有雾,能见度不超过300米。
根据国际民航组织的着陆标准,如果在恶劣天气因素情况下,飞机可以利用仪表着陆系统盲降,而这种盲降分为三类,最低标准要求能见度在800米以上。针对此次事故,张起淮质疑,为什么飞机不能及时返航?为什么飞机不能及时地掌握气象条件?飞行员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有无过错?
民航回应:
机场“不适应夜航”?说法不对
记者于25日晨5:10抵达伊春林都机场时,现场雾气浓重,能见度仅200米左右。2009年8月27日,伊春林都机场正式通航。由于机场地处山谷交汇漫滩处,夜航条件比较复杂。在通航当天,南航黑龙江分公司运行安全技术部印发的“关于伊春/林都机场运行安全措施”文件就明确指出,“9月1日以后伊春机场原则上不飞夜航”。
这份文件的第三部分“伊春机场飞行安全措施”中,第一条就是“9月1日以后伊春机场原则上不飞夜航”,其他还有“昼间不在中雨、夜间不在有降水情况下着陆”、“不允许顺风起降”等。
正在黑龙江省伊春市调查“8·24”空难的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李健25日晚间表示,关于伊春机场不适合夜航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建设的任何一个机场,无论是空管设施还是各种技术条件,都是符合国际民航和国家民航的规程的。 (新华社、央视、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
启示录
伊春空难54名生还者大多坐飞机中部
专家:空难没有幸存模式
民航业内,一直有“黑色十分钟”的说法,是指飞机起飞阶段的三分钟和着陆阶段的七分钟,从全球飞机事故统计数据来看,绝大多数的事故都发生在这十分钟内。此次,伊春空难也没例外。
伊春空难:生还者大多坐飞机中部
失事地点距离跑道约有2公里的距离,位于机场铁丝网之外。伊春市委书记许兆君对记者说,飞机失事前,飞行人员与地勤人员沟通,说可以看到地面的灯光,请求正常降落。他说,飞机是拦腰折断,大部分死伤出现在后半机舱。据救援人员的介绍,空难生还者的座位大多都在飞机中部,很多生还者从安全门等地方跑了出来。而机尾由于着火,遇难人员比较多,机尾部分连座位的痕迹都看不出。
历次空难:儿童和机组人员存活几率更大
Airsafe.com基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近50年来,全球共发生了14起只有一人生还的空难。其中,7名幸存者都是儿童。另外7人中有5人是机组人员。部分业内人士分析了几种可能的原因。
1、儿童肢体短小,更易抗创伤;2、儿童身体恢复速度更强。儿童的身体中具有更多的体液来抵抗创伤;3、儿童骨折几率小于成人。小的质量同时也意味着小的撞击阻力。而即便遭遇撞击,儿童的骨骼还具有较大的弹性。
尽管如此,但Airsafe.com基金会负责人托德·柯蒂斯仍表示,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也没有足够理由说坠机时儿童的生存几率高于成人,因为从高空坠落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存活。但是,如果在起飞后不久或接近降落时坠机,与成年人相比,儿童存活的几率可能更大些。
乘客出事概率为1/2700万
飞机仍然最安全
伊春空难让许多乘客心惊,其实数据显示,在国内乘坐飞机“出事”的概率仍然是所有交通方式中最低的,根据最近6年的数据,“遇难”的概率为2700万分之一。从2005年至今,国内旅客周转量已经高达11.34亿人次,按照此次遇难的42名乘客计算,概率为2700万人之一。据美国全国安委会对过去发生的伤亡事故的比较研究,发现坐飞机比坐汽车要安全22倍。综合新华社 黑龙江晨报
向遇难者志哀
陈海亭
董 辉
郭 嘉
何晓玲
胡昌年
胡文雅
姜 勃
蒋培良
姜树林
鞠跃建
李 杰
李 磊
李磊(小)
林彦飞
刘建国
刘彦华
刘玉苗
李伟红
李新龙
卢建文
任立志
唐新泉
田建东
王伟冬
魏 超
吴慎重
徐鹤宸
徐 瑛
杨艳明
姚 汉
姚 丽
姚铁强
张 晶
张 凯
张利华
张玉杰
赵 岚
郑秋贵
朱丽新
朱建中
卢 路
周彬昊
中国近年重大空难回顾
2004年11月21日 8时21分 由包头飞往上海的MU5210航班庞巴迪CRJ200,在起飞后不久坠入机场附近南海公园的湖里。包括47名乘客、6名机组人员在内的机上53人全部罹难,同时遇难的还有两名地面公园工作人员。
2004年9月16日 15时左右 一架执行航拍任务的直升机在浙江余姚玉石园附近坠毁,机上机组人员和乘客7人,4死3伤。
2004年5月18日 上午一架阿塞拜疆货机在新疆乌鲁木齐机场附近坠毁,机组7人全部遇难,其中乌克兰籍6人,阿塞拜疆籍1人。
2002年5月25日 台湾“中华航空公司”CI611 波音747 班机在澎湖附近海域坠机,机上乘客和机组人员共225人全部罹难。
2002年5月07日 中国北方航空公司一架麦道82飞机在大连附近海域坠毁。机上103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全部罹难。
2002年4月15日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129北京-釜山航班在韩国庆尚南道金海市坠毁。机上共有155名乘客和11名机组人员,确定死亡人数为122人,失踪6人,幸存者38人。